当下,全力拼经济任务尤为迫切。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全年GDP增长5.5%以上的目标,并强调“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是基础性要求”。2025年,安徽经济面临“持续回升向好”的关键命题。年初,安徽再度推出30条靶向政策,聚焦投资、消费、创新、产业、外贸等核心领域,以精准施策提升政策效能,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,立足发展需求“对症下药”,提升稳定经济发展的政策效能,这是安徽“30条”靶向发力稳经济的有效打法。
安徽在新的一年里又将如何靶向发力稳经济?
消费与投资是安徽稳经济的首要抓手。在消费领域,政策以“徽动消费”品牌为核心,通过发放消费券、以旧换新补贴扩围、文旅活动引流等组合拳激活市场。投资端则以重大项目为牵引,首批1626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3.5万亿元,年度计划投资5994.3亿元,其中新兴产业占比37.3%。
安徽以“下好创新先手棋”为战略,2025年统筹设立10.5亿元科技创新攻坚专项资金,布局100项以上关键技术攻关项目,并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平台。科产融合方面,建设概念验证中心、中试基地和顶尖孵化器,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,加速科技成果转化。企业培育上,实施科技领军企业成长计划,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3000家,构建“乔木参天、灌木茁壮”的创新生态。
制造业是安徽经济的“压舱石”。政策提出打造“省级—国家级—世界级”先进制造业梯度集群,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、光伏储能等千亿级产业集群,统筹2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新兴产业发展。数字化转型方面,实施1200项亿元以上技改项目,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和数字化园区样板,力争重点行业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。
面对外部市场波动,安徽通过“徽动全球”出海行动组织5000家企业拓展国际市场,打造汽车、电子信息双千亿出口集群,并推动光伏储能、智能家电等外向型产业升级。跨境电商成为新增长极,2025年目标交易额增长20%,新增海外仓100个,破解出海“最后一公里”难题。
政策兼顾发展与安全底线。城市更新方面,改造城中村和危旧房6万户以上,推进“好房子”建设;农业领域实施“江淮粮仓”工程,确保粮油加工业产值达3500亿元,并强化粮食应急保障能力。区域协调上,16市因地制宜设定增长目标,如合肥聚焦工业增加值10%增速,滁州锚定GDP突破4000亿元,形成全省协同发展格局。
安徽“30条”通过“真金白银”投入与制度创新,直击经济堵点,通过增强政策取向一致性、优化营商环境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。安徽正以“靶向施策”探索稳经济与促转型的双赢路径。
2024年,安徽全省投资增长4.7%,其中项目投资(不含房地产)增长11.2%,分别高于全国1.5和4个百分点。2025年,我省将深入实施有效投资专项行动,加强项目全过程管理,以高质量投资支撑高质量发展。
聚力项目谋划储备。今年第一批省重点项目1626个,总投资3.5万亿元,年度计划投资5994.3亿元。其中,投向新兴产业项目812个,年度计划投资2234.8亿元、占比37.3%。
聚力项目前期攻坚。今年将创新开展“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攻坚年”行动,聚焦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、铁路、城市地下管网及设施、文旅等12个重点领域开展攻坚。力争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000个以上。
聚力政府投资带动。扎实做好中央预算内投资、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衔接准备,确保争取额度居全国前列。用好专项债券“自审自发”试点政策,打通在建项目续发“绿色通道”,用足全省用作资本金规模提高到30%的上限政策。发挥国有资本带动作用,引导省属国有企业全年完成投资2000亿元。
聚力激活民间投资。依托省投资项目在线平台向民间资本推介优质项目200个以上。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,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建设运营。分级建立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,确保能耗支持的民间投资项目占比70%以上、政府投资基金投向民营企业占比70%以上。
聚力强化要素保障。融资方面,依托融资信用服务平台,定期向金融机构推送项目。用地方面,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重大项目清单。用能方面,用足跨省绿证不纳入省级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政策,实行新上项目可再生能源消费承诺制。
“30条”政策,省科技厅围绕下好创新先手棋、促进科产深度融合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等,提出了一批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举措。
支持科技攻关,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。为进一步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政策提出统筹设立10.5亿元省科技创新攻坚专项资金,布局实施不少于100项攻坚项目。设立1.75亿元基础研究专项资金,推动实施一批支持科学新发现、技术新发明的基础研究项目。支持更多民营企业牵头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。
支持生态优化,强化企业主体地位。一方面,实施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建设行动,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,通过科技计划项目等予以支持,推动全年新增省级科技领军企业10家以上。另一方面,不断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队伍,力争全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3000家。
支持平台建设,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。以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为重要抓手,对通过重组及新获批的全国重点实验室,一次性给予1000万元资助,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,打造一批示范标杆平台。
支持科产融合,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。大力促进“政产学研金服用”融合发展,加强技术转移体系建设,支持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、科技成果中试基地、顶尖孵化器,对评价良好以上的中试基地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,对新认定的顶尖孵化器,年度给予最高500万元支持。
稳经济“30条”政策中有13条涉及工业领域。今年我省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,着力构建“4433”万千亿产业体系,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,加快建设制造强省。
大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,加快推动制造业中营业收入亿元以上企业创新活动全覆盖、5亿元以上企业创新机构全覆盖、10亿元以上企业创新成果全覆盖。打造工业精品矩阵,培育省级新产品1000个、“三首”产品200个、工业精品100个、重点产业链标志性产品30个。对经评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“三首”产品,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。对评定的安徽省重点产业链标志性产品,每个最高奖补100万元。
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。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壮大工程,加快构建“省级—国家级—世界级”梯度培育体系,完善省级集群指标体系和动态管理机制,培育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、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、县域制造业特色产业集群各10家左右。给予新认定的国家级、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000万元、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500万元补助。
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。引导企业梯次推进“单机装备—制造单元—生产线—制造车间—智能工厂”的改造,打造省级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100个,建设省级数字化改造园区样板20个,推动实现全省重点行业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。
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。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成长、专精特新企业壮大、瞪羚企业及独角兽企业跃升、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产业链链主企业领航“四大工程”,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000家左右、专精特新企业1000家左右、瞪羚及独角兽企业200家左右、争创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5家左右。对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、国家级单项冠军称号的企业分别给予100万元、200万元奖补。
2024年,安徽省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均提升至全国第9位、中部第1位。其中,汽车出口突破140万辆,居全国首位;“新三样”出口增长23.6%。今年稳经济“30条”政策提出,强化形势研判,采取有效措施,全力以赴推动外贸稳定增长。
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。深入实施“徽动全球”出海行动,全力稳住欧美等传统市场,大力拓展“一带一路”和RCEP新兴市场。重点组织企业参加50场左右境内外展会,鼓励支持企业参加300个以上境内外推荐展会,推动更多“专精特新”“高新技术”等企业争取广交会品牌展位。积极支持外贸产品标准和合格评定国际互认与合作,新认定50个安徽出口品牌。推动二手车出口提质扩量。培育内外贸双循环试点企业200家以上,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建设。
产贸协同提高产业外向度。加快汽车、电子信息等国家外经贸提质增效示范产业建设,发挥39个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功能,在境外举办15场左右安徽省重点外向型产业主题展,推动更多企业走向国际市场,重点打造汽车和电子信息出口双“千亿”、光伏储能和智能家电家居出口双“五百亿”外向型产业集群。
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。支持有条件的市申报跨境电商综试区,推进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,举办“跨境电商+产业带”专项对接活动,推动特色产业上线出海,力争2025年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20%左右。加大海外仓政策支持和供需对接,优化海外仓全球布局,2025年新增海外仓100个,全力打通出海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促进贸易投资联动发展。充分发挥徽派企业国际经贸合作联盟作用,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,支持横向组团、纵向共链、金融赋能,引导汽车、光伏、工程机械等优势产业有序进行海外布局,推动企业“抱团出海”,进一步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。
稳经济“30条”政策就文旅消费给予多方位支持,省文化和旅游厅将着力发挥文化赋能、旅游带动作用,重点落实好各项举措。
办好文旅消费活动。统筹举办“春游江淮请您来”“520”安徽文旅惠民消费季等活动,把握重要节点,组织开展“五一”、暑期、国庆文旅消费月、“我们的节日”系列活动,激发文旅消费活力。
加大消费惠民让利力度。继续组织各市县发放文旅消费券,推动重点景区开展非周末及淡季门票“免减优”优惠,加大促销让利,推动错峰出游。与安徽银联、工农中建等银行、中石化等央企深化合作,向文旅领域投放一批优惠举措。
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。鼓励利用景区、商场、文创园区等多种载体,运用虚拟现实、增强现实等技术,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,评选20个“文旅消费新场景”,让游客深度参与,增强旅游互动性。
培育特色旅游产业。支持更多文化场馆创建旅游景区、景区植入新型文化空间,完善公共文化场馆旅游服务功能。强化多业融合,与有关部门携手,建设一批旅游风景道,创建一批商文旅融合发展集聚区,持续打响安徽“跟着演艺(赛事、美食)去旅行”品牌。
拓展入境旅游消费。抢抓过境240小时免签政策实施的机遇,统筹安排2000万元资金支持入境旅游发展,加大目标客源国及地区营销力度,对旅行社组织入境游客包机等给予奖励,推动“引客入皖”。